创意产业发展下职业技能竞赛促进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
鲁娟
(广西行政管理专修学院 湖北省 广西 430205)
摘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国创意产业发展新课题,如何利用职业技能竞赛对传统“创意理论型”教育模式进行改革,构建适合高职学生发展的创新型教学模式,本文从专业基础课程实践项目开发、专业综合课程教学内容开发、专业拓展项目开发三方面总结了我校图形图像制作专业基于职业技能竞赛的教学改革实践成果。
关键词:创意产业;职业技能竞赛;创新型人才;项目教学;案例教学;
作者简介:鲁娟(1980-),女,汉族,广西,副教授,硕士,职业教育
一、创意产业发展下的图形图像制作专业教学改革趋势
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未来规划与实现发展决定了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创意产业是一种基于人的创意型经济增长模式,人才战略是保证创意产业顺利发展的重要支柱。目前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经济得以快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也朝气蓬勃。但创意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两种不同层面上却出现了严重缺口,不仅是量上的不足,在人才结构上也存在着不平衡,这与蓬勃而生的创意产业不相适应。所谓真正意义上的创意人才,是指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以头脑服务为特征的、以专业或特殊技能为手段的精英人才,他们对产业有深入的了解,能够结合实际并不断创新。目前在创意人才梯队中,最缺乏的是既懂创意设计,又了解商业运作的高端综合性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国创意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人才培养的新课题。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下,传统“创意理论型”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需求,我们必须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要让学生不仅具备专业知识、文化修养,还要开发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设计水平,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探索符合新形势和新要求的教学改革已经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以强烈的创新精神,充分运用创新思维,开拓多维度思路,寻求特色化方式,并以此构建适合高职学生发展的创新型教学模式,不失为一个有意义的探索。
二、以职业技能竞赛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实践
按照教育部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教育理念和学院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为目标和出发点,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结合职业技能竞赛,如何真正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研来培养创新型人才,我们专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一)以赛促教,专业综合课程教学内容开发
如何更有效的运用职业技能竞赛来促进教学,我们选择了本专业大二下学期开设的《图形图像综合设计》课程进行实践开发。该课程是在学习了Photoshop、Illustrator、Indesign等软件后进行的综合设计实践课程。针对12级该课程改革,我们尝试挑选适合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高级别职业技能大赛,结合课程进行案例和项目教学开发,以赛促教。
在实际开发中,挑选了第七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和全国大中学生第三届海洋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两项国家级职业技能竞赛进行教学案例、实训项目设计。学生通过基于职业技能竞赛的教学模式学习不仅大大提高了创作热情,还在实战中培养了创意能力、增强了技能水平。在课程中指导学生的完成作品选送参赛,获得了这两个赛事的国家级、中南地区赛级的多项大奖。该课程推送获全国三等奖作品《生命寄存体》,作品采用陶泥手工制作场景,后期Photoshop软件处理。其他获奖作品也都进行了平面设计的非平面拓展实验,例如运用了衍纸、纸雕塑、印染与手工刺绣等创意手法。
(二)以赛促学,专业拓展项目开发
对于职业技能竞赛,不仅可以促进课堂上的教与学,还可以延伸到课堂以外。
“教学做合一”是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三大主张之一。“做”是核心,陶先生主张在做上教,做上学。这种思想正切中当前高职教育的核心。如何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我们将学生竞赛获奖作品举办设计展,作为专业拓展活动进行项目开发,尝试实践创新。
举办学生设计展算是专业常规活动,但在学校展出时,展览形式的单一、参观者的走马观花、学生较低的参与度,都给本来展现学生风采的展览陷入尴尬境地,只停留在工作的形式上,失去了激活学生创意热情的本质意义。如何让学生更好的融入到展出中,以展促学,体现“教学做一体化”,持续激发学生创作热情,在2014本专业设计展中,我们打破常规,对展览活动进行项目化操作。由学生团队组成策划小组,发挥主观能动性,将专业所学知识技能融入其中,独立完成从策划、设计到实施、宣传的整个环节,充分展现出职业性、实践性和开发性,利用设计展文化积累师生共同实验的可贵经验,体现出“教学做”一体化改革宗旨。
把大赛作品展作为实际项目实施操作,策划团队的同学们围绕“感悟生活,创意人生”的展览精神主线,在一次次争论和碰撞中,《拙展》方案孕育而生。拙:不巧也,也表示谦称。同学们想借此表达敢于展现自我的勇气,不管作品巧与不巧,都是最真实的自我再现。在自我肯定的同时,不畏惧甚至是欢迎来自不同的声音,那样会让我们前进的更快。为了增强展览效应,还策划了如创意涂鸦、实景场景制作表演、场景模型投票等现场互动活动,并设计制作了展览海报、如图4所示展览气泡字宣传栏、展览负责人员工作标、互动活动纹身贴、彩泥指纹投票树等一系列展览活动道具。文案策划、标志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展示设计等专业知识,通过展览项目的开发实施得以综合应用。
在方案设计中同学们还注重了校园文化建设,纹身贴设计以简单明了的“好棒”、“胜利”等手势语言为主体图案,配上“武软”二字,是为模型现场投票所准备的道具,投票后贴上纹身贴以确保一人一票的公正性。让大家参与活动的同时,无形中又增强了学校凝聚力。整个展览项目,大到整个活动的策划、人员安排,小到展览材料的购买、印刷,师生们在做中教、在做中学,无处不体现出学生独具匠心的构思,也体现出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宗旨。
(三)以赛促研,专业基础课程实践项目开发
高水准的职业技能竞赛不仅能让学生开拓眼界、培养职业能力,还能大大提高教师队伍的研究水平。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企业,都把提高设计水平最为提升竞争力的核心手段,设计创新显得尤为迫切。如何对平面设计作品的思维模式和表现手段进行突破,传统意义上的仅用软件设计制作的平面范畴作品,已不能满足这个“喜新厌旧”视觉时代,平面设计作品突破平面范畴成为趋势。而我们的教学如果还停留在单一的软件工具教授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将离我们很遥远。这几年本专业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各项高水准职业技能竞赛,通过这个平台更清晰的了解到教学不足,也更紧接前沿设计资讯。我们开始尝试将多媒介创意手法渗入到的本专业平面设计教学中,对专业基础课程进行了平面设计的非平面拓展实践开发。所谓平面设计之非平面拓展,是指探讨平面设计向非二维的表现形式、非印刷(包括喷绘和手绘)为主的制作手段、非设计专业的思考范畴拓展,主张凡事与设计作品发生关系的因素都要纳入设计者的思考和表现范畴。
我们教学团队尝试从突破平面设计的角度去探究平面设计的创新,分析平面设计突破二维空间的表现形式、突破以印刷为主的制作手段、突破设计专业的思考范畴以寻求创新。在实践研究中,我们利用拼贴、衍纸、剪纸、刺绣等多媒介表现手段,将平面设计的表现形式向其他空间形式拓展,把平面中的图像变得有立体感,把制作手段向着印刷和手绘之外的方式拓展,融入中国传统手工艺和前沿设计新趋势,并把这种创新设计手法运用到平面设计相关课程的教学中。
本专业大一下学期开设《计算机视觉传达设计》和《平面设计与制作(Photoshop)》两门课程。《计算机视觉传达设计》是专业必修课程,我们选择该课程进行实践教学项目开发,在学生进行专业基础课学习时就开始培养创意意识和创意能力,要求学生尝试运用非平面拓展的多媒介设计手法完成实践教学项目。项目设计要求:学生2人一组,自由组合成一个团队,选取文学名著中的某一经典场景进行再现。要求使用多媒介艺术手段进行跨界创作,例如可采用纸张、铅笔屑、绳子等环保材料进行纸艺、拼贴等艺术手法。场景完成后拍照获取素材,再使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后期图像处理。最后由小组成员进行作品展示和讲解。课程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专家评价的多维度评价方式。
创意手段的多元化、手工与软件的结合、不拘泥和依赖设计软件本身,这种项目教学设计大大开拓了学生的创意视野,提高了应用能力认知和综合职业素养。在2014年本专业举办的设计展中,选取了该课程部分优秀作品进行展出。
三、以职业技能竞赛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总结
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本专业教师团队充分运用创新思维,开拓多维度思路,将职业技能竞赛融入教学改革中,进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教学做”一体化等教学改革,以此构建适合高职学生需要的创新型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研。
这些改革措施都是实践性较强的创新途径和创意方法,能启发创意思维,丰富设计的表现手段,增强设计表现的效果。研究强调对非平面领域的研究和借鉴,还能促进设计与相关学科的集合,是学科交叉理论的实践深化,拓宽了设计的研究空间。
从实践价值上讲,本专业的教学改革不仅仅局限于单一课程的改革创新,而是把创新的宗旨融入到整个课程体系,从全新的视角对专业基础课程、专业综合课程以及专业拓展项目进行系统化创新,有利于抓住前沿资讯更新教学内容、拓展设计教学思维、总结归纳新的教学方法,用创新手段来联系、衔接各个课程,构建更全方面立体化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陈洁瑾.高职课程项目化开发的策略研究[J].学理论,2010(35):269.
[2]阮威,金斌英.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数字图形图像处理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J].黑河教育,2011(3).